Liu Jun 劉君 China, 1963

介绍

劉君1963年出生於大連,現為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吉林分會雕塑藝委會委員。作品曾獲第二屆吉林省青年美展一等獎(1990),入選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2002)、第三屆吉林省青年美術作品展(2003)、第十屆全國美展(2004)等。對於不同時代、不同屬性的圖像的挪用和混雜是劉君的繪畫作品給我們的直觀印象。但是,沿着這些線索進入其作品意義空間之後,便能發現這些作品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焦慮及無奈的社會文化心理體驗狀態。

 

想要解讀這種狀態,就必須要熟悉劉君作品中圖像的來源途徑。劉君是一個雕塑家,與現時流行的畫家將自己的繪畫形象變成立體衍生形態的做法不同的是,作爲一位雕塑家創作出達到了專業水平的繪畫作品,倒不多見。更爲重要的是,這種媒材的轉換不僅僅是意味着藝術家的藝術表達方式的變化,更是爲了廣泛地拓展了他要想表達的意義空間。所以,媒材的轉換實際上是源自於劉君內心所思考的問題的不斷強化需要找到一種更爲有力的表達方式。那麼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作爲一個線索反覆出現的一個主題形象便是來源他的雕塑作品。

 

作爲一個科班出身、並且多年在專業藝術院校中擔任專業領導職務的雕塑家,劉君的專業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後來經常反思的一個問題是,一般作爲一個雕塑家的“出路”的宣教式的主題性雕塑和景觀雕塑,其長期以來已經潛移默化了作爲學院傳統的雕塑專業審美情趣。如何使雕塑作品能夠脫離開狹隘的“技法”趣味性,從而更爲廣泛地參與到對於社會文化問題的思考之中,是劉君的作品後來發生重大轉型的根本原因。

 

與油畫這些“徹底地”的外來畫種不同,雕塑作爲“學院派”的傳統由西方傳入的時候,作爲物質形態而存在的還有一個“本土”的雕塑傳統,而這兩者之間,不管是從空間處理方式,還是從造型美學特徵來分析,都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分屬於各自的文化體系中的造型傳統,其背後還包含了主體性之於空間、宇宙萬物關係的認識的不同。而長期以來,作爲一種主流意識形態在造型美學上的表現,學院式的雕塑理論、教學和創作又總是不自覺地將兩者表述爲線性的不同時間狀態下的不同“美學階段”。

 

劉君的雕塑創作正是從這裏找到了專業語彙與社會文化的隱喻之間的切入點。作爲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的一代,我們的成長經驗和文化來源是混雜而尷尬的。本民族的傳統、西方現代普世性的傳統、社會主義經驗、計劃經濟機制烙印、商品經濟的創傷、東方式的精神性玄思、西方的理性主義實證方式、消費主義的拜物狂歡、信息化時代的知識膨脹後的創新歸零……這些對於我們而言都是刻骨銘心的體驗。我們的成長經驗實際上是一個非傳統、非現代,非東方、非西方的“碎片化”的社會文化語境中。

 

社會形態、政治體制的轉型總是以一種“節點”的方式粗暴地割裂“前”、“後”不同的時間階段,而毫不顧及每個個體的內心體驗。在社會政治的強大機器碾壓之下,每個個體只能各自承受着萬箭穿心般的內心傷痛。這是一代人的成長經驗和文化處境。劉君的雕塑作品在切入到這種社會文化語境的廣闊空間中之後,很快,他發現內心的焦慮和傷痛已經不能在雕塑作品有限的物質空間形態中充分表達了,這樣,作爲一種形態過渡,那種非東非西、非古非今的造型形象作爲藝術家本人的主體價值判斷,便被繼承到現在的繪畫作品中。

 

由於油畫在空間處理上可以有更爲自由的時態轉換,在劉君的作品中便出現了更爲複雜的圖像隱喻體系,這其中既有個體性的個人成長經驗的呈現,也有羣體性的時代背景,它們一起構成了一個“個體在時代的社會文化整體中的處境”、或者“用個體的方式來體驗碎片化的時代文化特徵”的隱喻關係。歷史本身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本文”或“敘事”更不是“主導本文”或“主導敘事”但我們只能以某種本文或敘事的方式來接觸歷史。換言之,歷史事實是客觀的但我們只能以某種主觀的方式來加以接觸,這便是“歷史主義”的困惑。

 

但這同時又提供給我們對待歷史解讀的多重可能。劉君的雕塑作品便是這多重可能中的一種。劉君的雕塑作品有着極強的延續性。首先,在《仕女系列》作品中,作者將中國古代佛像雕塑與唐代仕女繪畫相結合並作爲其藝術創作的原型。從造型語言上看,這些佛像仕女大多形體誇張、造型圓潤、特徵明顯——大腦袋、小身子、嬉皮笑臉加之的調侃儀態,使整個造像呈現出一種現代都市人羣中的玩世、豔俗的典型形象。但與普通的玩世、豔俗藝術不同,大多的玩世、豔俗藝術是在對歷史與文化的拒斥中其更加強調對“此在”特定的生存狀態及生存體驗的理解、揭示與宣泄。

 

而劉君的作品則更加強調歷史與當下的重組,這一招一勢既是對現實生活的地再現又是對歷史與文化的特定解讀,其作品背後包含着極其深刻的文化意旨。在其《玩偶系列》作品中,其觀念意旨與造型語言更加隱晦,劉君將中國佛教典型的光頭造像置換爲普通的兒童玩偶形象。而這一置換卻呈現於受衆面前一個既非男、女、老、少、的中性形象,而這一中性形象恰恰是我們“此在”的後現代社會及其生活的極爲重要的社會縮影。在此基礎上劉君又將這一系列作品繼續延伸,他稍後又創作了一系列處於泄氣狀態的玩偶。

 

粗曠簡約的雕塑手法彰顯其技術的更加成熟與完善。而作品所呈現或提示給我們的則是一個佛家探討與研讀的終極話題——繁華背後的虛空。豔麗與頹廢、繁盛與虛無、充氣與泄氣,有與無,一切皆因這口氣而來,一切皆因這口氣而走。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就劉君藝術創作的方法論而言,其作品強調對歷史與現實生活元素的抽離與“解構”。即在各種不同“語言遊戲”的互譯與“誤讀”中將箇中元素進行抽離、置換與重構以期實現自我對歷史、文化及藝術的獨特認知。其作品在輕鬆、調侃的背後昭示了作者對歷史與文化的深刻讀解及對現實世界的敏銳洞察。

作品
传记

展覽

1998 - 長春 - 長春國際雕塑邀請展

2000 - 上海、長春 - 中韓雕塑邀請展

2000 - 漢城- 韓國現代雕塑邀請展

2003 - 布魯塞爾 - 比利時雕塑作品展

2004 - 長春、廈門、北京 - 第十屆全國美展

2004 - 長春 - 長春國際雕塑大會雕塑邀請展

2005 - 長春 - “紙本手感”當代藝術展

2005 - 長春 - “影像可樂”當代藝術展

2005 - 北京 - “閣”當代藝術展

2005 - 北京 - “新建築?新藝術”當代中國藝術作品展覽

2005 - 北京 - “複本”雙人作品展

2005 - 北京 -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中國當代藝術展

2005 - 北京 - “故本”北京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

2006 - 北京 - 北京首屆當代職業藝術家繪畫聯展

2006 - 北京 - 無常年代的“壓-力”當代藝術展

2006 - 北京 - 北京TS1當代藝術中心陳列作品展

2006 - 北京 - “聲聲慢”當代藝術四人展

2006 - 北京 - 北京空間畫廊 “回到關內”當代藝術展

2006 - 北京 -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

2007 - 北京 - 金光大道——後社會主義故事聯展

2007 - 北京 - 臨界線——當代藝術邀請展

2007 - 北京 - 愛上江山——當代藝術聯展

2008 - 北京 - 當代藝術——多維度闡釋

2008 - 高雄 - 台灣九人當代藝術展

2008 - 首爾 - 韓國當代藝術邀請展

2008 - 北京 - 非常080808.cn當代藝術展

2008 - 北京 - “中國紅”當代藝術展

2008 - 首爾 - 中韓當代藝術展

2008 - 北京 - 紫禁軒畫廊 劉君油畫雕塑展

 

Bibliography

 

"Bareheaded" is another level of Liu's statues, which is different with the "Ladies". It removed all the extra things, rule outall the contradictions, leaving only the spiri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e author's effort to find the most popular, since themost common is a relatively constant state. The "Bareheaded", which is silent, has a feeling of fearlessness and calm, also the unbounded broad and magnanimousness. It will make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Zen", 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 eventhemselves.

"TIME" and "Marriage" series are contrast in the subject matter, one is active the other peaceful. "TIME" series is the "Bareheaded" docking with the times, and this has greatly dramatic. "Bareheaded" with the identity of the costumes, is positioned in the specific space-time. It is intriguing when you find the people with different status of different periods,has the same face and expression......

The artist directly use the style of "Time" magazine's cover page when he paint the "Time" theme, in addition to enhanc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ime, and the del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artist. At least it is sufficient comfort for the ordinary people that the position of human elite on the cover page of authoritative publicationwas occupied by unknown persons.

"Marriage" series is gentle and a little solemn. Indeed, grief and happiness are short in human's whole life; quiet and peace are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Marriage i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people relate to other people or a certain lifestyle.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its original significance, marriage also implies a great deal of space to think. In this space, you can think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destiny of the individual, social opportunities and so on in a number of ways. Thenon-limited space thinking is just the charm of the works of art, and this effect is precisely what the artist pursues.

Let us go back to the paintings, watching those "funny" bareheaded, you will focus all the questions on these images from time to time, you even have this idea: who is this? Perhaps you can hear a gently replied: "It is you".

 

Jiao Zhenming Beijing 08/2008

Translated by Hen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