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Guanzhong 吳冠中 China, 1919-2010
Wu Guanzhong 吳冠中 China, 1919-2010
A Small Town in the South 江南小鎮, 1982
Collotype print on rice paper
70 x 140 cm
Edition of 80
《江南小鎮》
1980年代初正值吳冠中水墨創作的高峰,多次來到江南各處寫生,創作量旺盛。江南濕潤秀麗、水氣氤氳的風景帶給吳冠中全新的美感體驗,也促成他開創各種全新的表現方式及尺幅巨大的名作:1981年,創作了《雙燕》;1982年,創作了《江南小鎮》(Lot 16);次年,再次到浙江、江蘇等地,創作了《獅子林》。此三作創作時間相近,互為牽引,都代表了那個階段的創作重點—以油彩的方式演繹水墨,使水墨既有空靈流暢的風韻,又能呈現如油畫的絢麗繁富色彩美感,開創為獨特的筆墨風格。
矩形色塊 - 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
中國藝術總是強調藝術家的筆墨形式,認為它代表每一位藝術家的不同風格、情感與精神力量,筆墨形式使客觀風景提升至主觀心境,即藝術之美景,創作之價值。所以中國藝術史的論述,是以筆墨風格為論述綱領,李唐以「斧劈皴」聞名、吳道子之「春蠶吐絲」或「高古游絲描」、及至米芾之「米點」與倪瓚的「折帶皴」,串連為一個美學開拓的脈絡。即便是吳冠中所推崇的石濤及其所雲的「我自用我法」,「法」之所指亦一種筆觸風格。《江南小鎮》的獨特筆墨風格來自彩墨色點及排筆皴擦的色面。藝術家採用如傳統沒骨畫法,摘除了物象的輪廓,全以各種長方形、矩形彩墨色塊,為江南民房、屋檐等造型、表現立體感和量感,同時予人協和安穩的美感。前景之緩緩流水也以排筆刷出橫、直交流的矩形綻藍色塊,代表著房屋於河溪前的倒影。刷痕或橫、或斜、或曲、或直、或轉動,鱗次櫛比的不同色面組合了畫面,整個畫面因此有一種跌宕起伏的節奏和韻律感,傳達了吳冠中所追尋「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的色面層次及結構美感。矩形的色彩描繪了民房連綿延續的景觀,帶動觀賞的視線一直向畫面中心深入,感受深邃悠遠的空間感。作品中心特別繪畫石拱橋。這是因為吳冠中特別看拱橋,取其本身的結構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得體、和諧。」而吳冠中畫江南,從《江南小鎮》開始,直到往後的江南風景總是羅列三個重要元素:房屋、流水與橋,因為這三者剛好構成均稱而靈活的幾何結構美感,房屋是塊面;流水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橋,它與流水相交,豐富了形式變化,連結著線與塊面,也把畫面前景、中景、後景一並串連起來,空間結構嚴謹而緊湊,各種元素交錯連帶,引領一種動感、明快的觀賞經驗。
《江南小鎮》
1980年代初正值吳冠中水墨創作的高峰,多次來到江南各處寫生,創作量旺盛。江南濕潤秀麗、水氣氤氳的風景帶給吳冠中全新的美感體驗,也促成他開創各種全新的表現方式及尺幅巨大的名作:1981年,創作了《雙燕》;1982年,創作了《江南小鎮》(Lot 16);次年,再次到浙江、江蘇等地,創作了《獅子林》。此三作創作時間相近,互為牽引,都代表了那個階段的創作重點—以油彩的方式演繹水墨,使水墨既有空靈流暢的風韻,又能呈現如油畫的絢麗繁富色彩美感,開創為獨特的筆墨風格。
矩形色塊 - 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
中國藝術總是強調藝術家的筆墨形式,認為它代表每一位藝術家的不同風格、情感與精神力量,筆墨形式使客觀風景提升至主觀心境,即藝術之美景,創作之價值。所以中國藝術史的論述,是以筆墨風格為論述綱領,李唐以「斧劈皴」聞名、吳道子之「春蠶吐絲」或「高古游絲描」、及至米芾之「米點」與倪瓚的「折帶皴」,串連為一個美學開拓的脈絡。即便是吳冠中所推崇的石濤及其所雲的「我自用我法」,「法」之所指亦一種筆觸風格。《江南小鎮》的獨特筆墨風格來自彩墨色點及排筆皴擦的色面。藝術家採用如傳統沒骨畫法,摘除了物象的輪廓,全以各種長方形、矩形彩墨色塊,為江南民房、屋檐等造型、表現立體感和量感,同時予人協和安穩的美感。前景之緩緩流水也以排筆刷出橫、直交流的矩形綻藍色塊,代表著房屋於河溪前的倒影。刷痕或橫、或斜、或曲、或直、或轉動,鱗次櫛比的不同色面組合了畫面,整個畫面因此有一種跌宕起伏的節奏和韻律感,傳達了吳冠中所追尋「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的色面層次及結構美感。矩形的色彩描繪了民房連綿延續的景觀,帶動觀賞的視線一直向畫面中心深入,感受深邃悠遠的空間感。作品中心特別繪畫石拱橋。這是因為吳冠中特別看拱橋,取其本身的結構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得體、和諧。」而吳冠中畫江南,從《江南小鎮》開始,直到往後的江南風景總是羅列三個重要元素:房屋、流水與橋,因為這三者剛好構成均稱而靈活的幾何結構美感,房屋是塊面;流水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橋,它與流水相交,豐富了形式變化,連結著線與塊面,也把畫面前景、中景、後景一並串連起來,空間結構嚴謹而緊湊,各種元素交錯連帶,引領一種動感、明快的觀賞經驗。
1980年代初正值吳冠中水墨創作的高峰,多次來到江南各處寫生,創作量旺盛。江南濕潤秀麗、水氣氤氳的風景帶給吳冠中全新的美感體驗,也促成他開創各種全新的表現方式及尺幅巨大的名作:1981年,創作了《雙燕》;1982年,創作了《江南小鎮》(Lot 16);次年,再次到浙江、江蘇等地,創作了《獅子林》。此三作創作時間相近,互為牽引,都代表了那個階段的創作重點—以油彩的方式演繹水墨,使水墨既有空靈流暢的風韻,又能呈現如油畫的絢麗繁富色彩美感,開創為獨特的筆墨風格。
矩形色塊 - 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
中國藝術總是強調藝術家的筆墨形式,認為它代表每一位藝術家的不同風格、情感與精神力量,筆墨形式使客觀風景提升至主觀心境,即藝術之美景,創作之價值。所以中國藝術史的論述,是以筆墨風格為論述綱領,李唐以「斧劈皴」聞名、吳道子之「春蠶吐絲」或「高古游絲描」、及至米芾之「米點」與倪瓚的「折帶皴」,串連為一個美學開拓的脈絡。即便是吳冠中所推崇的石濤及其所雲的「我自用我法」,「法」之所指亦一種筆觸風格。《江南小鎮》的獨特筆墨風格來自彩墨色點及排筆皴擦的色面。藝術家採用如傳統沒骨畫法,摘除了物象的輪廓,全以各種長方形、矩形彩墨色塊,為江南民房、屋檐等造型、表現立體感和量感,同時予人協和安穩的美感。前景之緩緩流水也以排筆刷出橫、直交流的矩形綻藍色塊,代表著房屋於河溪前的倒影。刷痕或橫、或斜、或曲、或直、或轉動,鱗次櫛比的不同色面組合了畫面,整個畫面因此有一種跌宕起伏的節奏和韻律感,傳達了吳冠中所追尋「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的色面層次及結構美感。矩形的色彩描繪了民房連綿延續的景觀,帶動觀賞的視線一直向畫面中心深入,感受深邃悠遠的空間感。作品中心特別繪畫石拱橋。這是因為吳冠中特別看拱橋,取其本身的結構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得體、和諧。」而吳冠中畫江南,從《江南小鎮》開始,直到往後的江南風景總是羅列三個重要元素:房屋、流水與橋,因為這三者剛好構成均稱而靈活的幾何結構美感,房屋是塊面;流水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橋,它與流水相交,豐富了形式變化,連結著線與塊面,也把畫面前景、中景、後景一並串連起來,空間結構嚴謹而緊湊,各種元素交錯連帶,引領一種動感、明快的觀賞經驗。
Literature
The Complete Works of Wu Guanzhong, vol. V, Hunan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August 2007, p.202-203〈吳冠中全集〉第五卷 (湖南美術出版社,二○○七年八月),頁202-203